Ayx爱游戏官方在线登录
电话:34.150.103.157:9999
传真:34.150.103.157:9999
联系人:爱游戏(ayx)@ts-sm.com
网址:https://ts-sm.com
地址:浙江临海市江南街道爱游戏最新网址岙余
随着春风劲拂,大江南北依次进入春耕时节。瞧,犁铧翻开沉睡一冬的泥土;瞧,种子播入蕴涵希冀的田垄。新的年景,就这样从忙忙碌碌中开始了。 春耕离不开田。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种。良田千万顷,良种是基础。让每一亩农田都播下优质的种子,让禾下乘凉梦在禾苗拔节声中成真,让天下粮仓个个囤满仓实,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技。想当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今,土、肥、水、种、播哪样离得开农业科技?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人。实现粮食安全,离不开高素质的人。人的素质,人的作为,终将决定,我们能否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否在粮食安全这场防御战中固若金汤。发挥好人的作用,请从春耕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和着春的脚步,光明日报记者走进乡村,踏上田垄,报道为粮食安全奋战在春耕一线的人们。光明日报、光明网推出《新春走基层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专栏,把一线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给广大读者。
整地、播种、育秧……连日来,在湖北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的一片片水田里,随处可见一群群忙碌的身影。
“秧苗长势不错,今年的再生稻肯定会有个好收成。”3月中下旬以来,酒铺村党总支书记管杰的心思,一直被拴在大田的秧棚里。眼下,已日渐青绿的秧苗,可一点都马虎不得。温度高了,要敞开棚口通风;温度降了,要盖好薄膜保暖。
管杰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村里就和米业公司、镇农业服务中心签订了种植、收购再生稻的《农业订单合同》。合同约定得可详细了,我们村2300亩水田,要按照服务中心的技术要求生产,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溉,降低农药、化肥用量。收获时节,米业公司要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高于普通中晚籼稻谷价格0.05元/斤收购我们的再生稻谷。”
什么是再生稻种植?管杰解释,再生稻即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留在田里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稻谷。“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蕲春地区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植再生稻了。和种双季稻相比,种再生稻不存在抢收抢种;和种一季稻相比,它又多收一次。”
“种植再生稻,兼顾了劳力、地力、产量,可以说是‘一种两收三头好’。”管杰说,这些年,村里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农业用工成本高,早晚连作的双季稻模式,农民觉得不划算。而种植再生稻,具有再生季不用育秧、移栽等优势,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产量和效益明显更高,也就越来越受到村里老人的青睐。
作为确保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蕲春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吕云清对发展再生稻信心十足。他说,去年,依托扶贫832平台,蕲春再生稻稻米销量达7000万元。今年,县里的龙头企业早早就和酒铺村签订了合同,就是看准了这里再生稻的品质。
说起再生稻,蕲春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国平跟记者聊起了前景:“我们正在着力打造优质稻(再生稻)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稻(再生稻)面积达60万亩,综合产值超50亿元。在赤东镇四十八围将建成的万亩示范基地,核心区就是酒铺村。”
“我们村里的人,都是种再生稻的行家里手了。这些年,包括谢华安院士、邓秀新院士、张启发院士、傅廷栋院士在内的好几位专家,都到我们田里来指导和测产。华中农业大学还在村里租了田,建起再生稻蕲春创新基地。这不,到3月28日,向洪顺等7位大学生就来到村里开始做科研了。”管杰兴奋地说。
“再过段时间,就要插上秧苗了。”打望着直抵远山的水田,管杰满怀希冀,“今年势头不错,预计水稻头季、再生季合计亩产能维持在1000公斤以上呢。”
三月的南疆,春风和煦。阿克苏地区拜什艾日克镇托万克墩博依村的大块条田,平整开阔,绵延到视线尽头。小麦植株中间,清澈的水流从一条条黑色塑料管中喷射出来,洒落在两侧的土壤中,田间顿时湿气氤氲、雾气升腾。
“水从那头的泵站打过来,经过主管、分支管,再抽到这些‘毛细血管’,水的‘经络’一下子打通了。你瞧,才一会儿工夫,这地就喝饱了水。”拜什艾日克镇农技站农艺师吐尼沙克孜·艾力捻起一小撮黄土,细细查看渗水深度和土壤湿度。
“第一次浇水时,苗子才刚探出脑袋,一眨眼就这么高了。这滴灌带,可真攒劲!”这片耕地的承包者、阿瓦提县绿景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木合台尔·吾休尔接过话茬。
拜什艾日克镇所在的阿瓦提县,是新疆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过去,这里的土地碎片化严重,大型农机在田间寸步难行,导致高效节水技术难以推广,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
“这里原来都是凹凸不平的小碎田,这边凸起这么高,那边却洼进去一米多。土地被横七竖八的埂子切开,大大小小,各属各家。”说起过去的光景,木合台尔·吾休尔直摇头。
地块面积不小,但却旱得很,村民种地收益不高,咋办?“平整土地,搞承包,上滴灌!”托万克墩博依村村委会主任、大队长阿迪力江·巴图尔送来解决之策。
“整地的钱又从哪里来?承包给大户能不能有收益?”对碎田、窄路、土渠已见怪不怪的村民们,一下子炸开了锅。
2021年,一块800亩的高标准农田在阿瓦提县铺开建设,大规模土地平整让碎田变条田,让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水高效。年底一测产,实际效果更是一目了然。
“平整一亩550元,上滴灌一亩250元,浇地方式从一季3次漫灌改为9次水、7次肥的水肥一体化模式,每亩小麦产量从47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亩均增收达到800元以上。也就是说,当年就收回了成本。”阿瓦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员阿里木江·依不拉音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介绍。
“以前大水漫灌,不仅肥料上不匀,而且需人工打埂子拦水、分水,一个人一天只能管二三十亩地。如今,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一个人一天能浇300到500亩地,省时省事又省力。”木合台尔·吾休尔说。
道路相连、土地平整,让产业蓄势待发,群众依托产业致富的热情高涨。村民自发组织成立合作社,将各家各户的耕地入股,让小碎田连成网,从而迸发出了大效益。
“像这样的土地平整,都是农民自发以合作组、合作社的名义进行的,政府也会通过积极争取高效节水滴灌项目,给予高效节水滴灌补贴,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阿瓦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扬告诉记者。
“人不亏地,地就不会亏人。今年合作社1500亩小麦,上了1000亩滴灌,土地整理好了,又用上了滴灌,小麦产量一定会噌噌往上蹿呢。”望着绿意盎然的麦田,木合台尔·吾休尔充满期待。
“前段时间,广西持续低温下雨,没法备耕。现在,我们趁着天气回暖,争分夺秒赶上春耕进度,做好水稻育种播种工作,确保今年粮食增产丰收。”联丰合作社理事长郑成功一边忙着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广西宾阳县的联丰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人们正在加紧进行水稻工厂化育秧,摆盆、垫土、播种、浇水、覆土……整个流程有条不紊。莽莽田野上,数十台拖拉机齐上阵,正开展土地翻耕和平整作业。
农时不等人。为在清明前完成2000亩早稻种植工作,合作社40台(套)机械设备全部投入育种、机耕、机插等环节,确保每天作业量达300亩左右。“我们选用的是优质杂交香稻。这种香稻具有抗寒抗溺特性,产量比常规稻每亩高出20%,今年产量预期能达1900吨至2000吨。”郑成功说。
为应对异常天气等不利影响以确保丰收,工作人员在田间设立气象站、水文站获取精准数据,并利用宾阳县“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在田间架设的摄像头,随时监测病虫害等情况。他们还对现有农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增设无人机设备,在植保环节做好防控。
宾阳县是广西粮食重要产地之一,在当地“水稻种植圈”,无人不知郑成功。今年34岁、学经济出身的郑成功,将经济学知识用于种粮事业。2015年,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成立时,他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如今,经过7年发展,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转核心面积近2000亩,配备涵盖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统防统治、机收、烘干、精米线余台(套),整套设备贯穿于整个水稻生产全程。
眼下,郑成功已由一位农民转型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不仅自己投身农村农业事业,也积极培育一批年轻的新型农人。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年轻人返乡,他便挨家挨户登门动员他们留下。在他的动员下,不少年轻人纷纷选择留下,加入联丰合作社。
如今,在育秧工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年轻人操作农机进行春耕生产的身影。85后青年黄文贵,2019年回乡加入合作社,参与水稻生产全面工作。“在这里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既能照顾到家人,还能免去很多日常开销,每年薪资最低都有6万元,比在外打工强不少。”
“同为年轻人,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下,还要考虑他们的未来。”农忙之余,郑成功请来农机师傅,教授年轻人驾驶和维修技术,让他们既能务工挣钱又能学到一技之长,在广阔田野里施展拳脚、实现梦想。
“种田种地没前途的旧观念早已过时了!现在农业收益越来越好,年轻人都愿意回到农村发展。”同为80后的新桥镇富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忠富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中最年轻的仅21岁,侄子大专毕业后也回村学习农业植保技术和农机操作,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梅川镇牙利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场,一畦畦新修的农田整齐划一,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新翻整的土地不断向远处延伸,现代农业发展已见雏形。
“你看这一片片整齐的地,多壮观!还有这些农机,以后不仅种地更方便了,收入也会大大提高。”看着田成方、路成网的大片农田,牙利村村民包爱军满怀期待地告诉记者。
“突突突……”岷县乡巴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复元正忙着检修各种农机设备。合作社共有机械32台,其中大型拖拉机5台,还有各种犁地机、覆膜机、采收机等。“我们聘请了农机专业能手和修理工修理机械设备。春耕生产中,农机具不能掉队,一定得让所有农机处于备耕状态,为耕种做好准备。”徐复元说,目前,合作社农机已全部检修完毕。
每年农忙时节,借助这些农机,徐复元一个人就能完成60多亩地的耕种、收割作业。“农机耕作省时省力效率高,去年5台拖拉机耕地挣了10万多元,今年又买了新农机,估计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岷县坚持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双管齐下,投入2.558万台农业机械助力春耕。各经销商也早早配备了充足的农机物资,以保障春耕备耕有序展开。
在岷县南川供销社麻子川分社,记者了解到,供销社储备的农资物品充足,供销社营业时间也有所延长,并且还免费提供各种农技咨询服务,以满足群众春耕备耕需求。
“我们储备的化肥、农膜、农药,完全能够满足辖区内农民朋友的春耕生产需要。”岷县南川供销社麻子川分社农资负责人王鹏云说,现在供销社不仅早开门、晚关门,还专程送货上门,做好一条龙服务。
据了解,早在2021年10月,岷县供销联社就对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化肥淡季储备资金到位。现阶段,岷县已储备各类化肥1.832万吨,约占全年总用量的87.2%;储备农药237吨,约占全年总用量的79%。全县春耕生产各类农资储量充足,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在岷县维新镇马莲滩村村委会里,岷县农技中心技术专家正在进行技术培训。“我觉得这个培训很及时,专家讲的也实用,对今年的春耕帮助很大。”村民赵云桥称赞道。近年来,岷县加大科技助力农业生产力度,选派各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手把手教授各类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实行技术跟进服务力度,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今年,岷县将进一步加大耕地地力保护力度,通过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粮食储备管理责任制和种粮补贴政策宣传等措施,确保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达到25.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达到6.7万吨以上。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卫俊 安利强
“你看,这穗子80%以上都黄了,可以收种了。”申广勒拿着一个小小的种子袋走进田里,小心地摘下几粒放进去。
申广勒是安徽一家种业公司的高级农艺师。三月的三亚,中午气温已是30度,申广勒头顶烈日走在三亚南繁基地的田埂上,边走边察看每块田里的水稻长势情况。
这里的稻田与普通稻田不同,一块田被分成了很多小方格,每个小方格里的水稻长势也都不一样,有的正在开花,有的稻穗已经变黄,有的叶子绿一些,有的淡一些。“每个小方格里是不同的水稻育种材料,上面都挂有标记牌。”申广勒解释。
今年40岁的申广勒2008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三亚南繁基地,成了千千万万候鸟式育种人之一。“我每年11月初来三亚,要到第二年4月底收完种子才能回合肥。”
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一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的秋冬时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到此开展科研育种。眼下,至少有上万名科技人员正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
每年都来南繁基地做啥?申广勒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从合肥带来的育种材料完成加代配组,看哪些材料组配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好的杂种优势,收好急需加繁的亲本种子后由公司送到江苏、湖南、福建等地制种,再推广到广大农民手里。
“‘加代’是什么?”面对记者的疑问,申广勒解释:育种的“加代”,即在育种过程中,增加种子繁衍的世代。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之中,让种子多繁衍一代。因为不管是传统的杂交育种,还是现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都需要多代的繁殖、选育,才能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
申广勒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基地里一共种了一万一千份材料。春节期间,他和同事坚守基地,这也是他在海南过的第八个春节。
走着走着,申广勒来到一块已经抽穗的稻田里,拿起小剪刀开始整穗套袋。“今年气温高,很多地都快收种了,只有10%的地还在抽穗可以做杂交。”只见申广勒拿起一个穗子,娴熟地剪开一粒粒稻壳,挑出细小的花药,然后套上纸袋。在小小的稻粒上“做手术”,整个过程堪比绣花。
不远处,头戴草帽、背着挎包、正认真在本子上做记录的,是申广勒的同事乔木。记者凑上去一看,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用铅笔记录着编号、组合名称等,还用红笔做着不同的记号。
“这些画圈的是检测没通过的,画钩的是通过了的。”乔木指着本子上的记号对记者说,基地的苗到期会剪下叶子,用快递送到公司位于合肥的检测室里做分子检测,检测抗稻瘟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基因等,他需要详细登记好检测结果。
水稻大面积收种期即将到来,申广勒仍然忙得一刻不停。“得把剩下的田做完杂交,籼稻一般是中午11点半到12点开花,粳稻是12点半到13点开花,温度高可能提前,温度低可能推迟,授粉必须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杂交做完,下午就要到别的田去收种。”
给水稻做杂交,这可是一天当中太阳最毒的时段!苦吗?申广勒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前两年他回安徽淮南老家,无意间看到整个村子都在种他们公司选育出来的种子,村民还一个劲儿地说“这稻好,产量高,饭好吃”。听着老乡们的夸赞,他心里可美了。
“突突突……”3月12日上午10时,张天学的农资库里,加满油的4辆拖拉机先后启动,带着播种机、施肥耧和两车种子、肥料,开往春天的田野。
拌种子、调垄距,张天学一步跨进驾驶室,拖拉机在刚刚解冻的土地上匀速行进。犁铧划过,休眠一冬的土地睁开惺忪的睡眼。
“今年种350亩小麦,一台机子一天100多亩,两天就播完了,快着呢。”喘口气的间歇,张天学笑着拍打身上的土。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地里种什么、种多少,张天学是个“风向标”。这几年,他流转了1200亩耕地,种植玉米、小麦和西红柿,每年土里“刨金”60多万元。
贺兰县是宁夏平原上的种植大县,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然而,玉米因生长周期长,一年只能种一茬,三分之一时间土地都在“躺平”,导致耕地利用率低、农民综合收益少。
如何既稳粮食生产又保农民增收?银川市提出“头茬小麦二茬菜”“头茬粮食二茬草”等“粮菜”“粮饲”“粮油”麦后复种模式。以“粮菜”复种为例,头茬小麦虽然收益少,但收割早,二茬秋菜在临冬前完全能够成熟,每亩产值至少2000元,一亩地收益较种植一茬玉米多收1000元以上。
秋后复种,听起来很美,可到下种时,农民的顾虑却有一箩筐。“小麦受气候影响大,遇上极端天气,可真就应了老辈儿的话,‘种在人,收在天’喽”“咱也没种过菜,万一赔钱了咋办”……说到底,还是没见到实打实的效益。
今年刚翻过年,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兵就召集14个村组长开会,动员大家带头实施粮菜“混搭”、秋后复种。周玉兵开门见山:“开春种小麦,政府一亩地补100块。麦后种菜,不光派技术员指导,收菜的时候还有最低协议价。不想自己种的话,还能流转给南方的蔬菜商。”
一席话后,村组长议论纷纷,有的动了心,也有人观望。见状,周玉兵一个电话叫来了种植大户张天学和蔡斌“现身说法”。
“就拿大白菜来说,一亩地产量1万斤,保底价一斤两毛五,一亩地能卖两千多呢!西兰花一斤三四块,一亩地两千斤,这就七八千了。咋不能种?”张天学点开手机上的计算器一笔一笔算起了账。
蔡斌的账本更诱人:“去年,我种了100多亩小麦,秋后二茬全部复种甘蓝,陕西、甘肃的老板直接到地头上来收,一斤一块三,一亩地8000斤,除去成本,净利润六七千。光这一茬就挣了60万元!”
这一算,村民刘卫坐不住了,当场决定自家20多亩地头茬就种小麦了。还有10多户农民也加入麦后复种菜。张天学等几个种植大户拍着胸脯:“机械设备不是问题,临近的永宁已经建成了蔬菜加工企业。这样种,大伙儿就把心放肚子里。”
这段时间,农民积蓄一冬的能量在土地上尽情释放。今年,银川市小麦一地两茬生产经营主体将超过50家,麦后复种面积15万亩。除春小麦种植补贴外,银川市还对区外调入春小麦种子的企业给予各2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奖励,加大对小麦等粮食生产投入资金补贴力度,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
零碎土地还能拼成粮田?没错!春光融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农民陈允乐站在地头,一望无际的万亩耕地,满缀着麦苗的绿意,一片生机勃勃。
施肥,是今年春耕的首要工作——“呼啦啦!”手握着遥控器,陈允乐轻点几下,一架气派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所到之处,肥料均匀撒下。
“用不了一天,我们农场800多亩耕地的施肥就能完成。”陈允乐眼中流露自豪,指着远方对记者说,“耕地连片,无人机方便飞,大型农机也好开,不再担心侵占别家的地。”
一旁的农户李勇华连连点头:“我家里有8亩地,以前分散在各处,起早贪黑地干,收成也不太高,现在把地流转给允乐,我可解脱了。”
李勇华说的是新庄镇正在推动的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这里以前大多是小规模种植,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特别是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些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凸显。
如何盘活“沉睡”的土地?2021年1月,新庄镇按照国家政策,在前期摸排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自愿、有偿”“暂行收回、临时发包、大户耕种、到期退还”等原则,鼓励村民入股、托管、流转土地,“拼”散地为整地,化小田为大田,提高耕地质量。
“每亩地每年流转费用为1000元,年底各家农场根据种植收益分红,农忙时下地干活按日结算工资,不种地了也可以到镇上的机械加工厂打工……”听着这些政策,李勇华下定决心流转自家的地,乐得清闲。年轻些的陈允乐则决定继续扎根土地,竞标家庭农场,干一番事业。
整合零碎土地资源,新庄镇“大手笔”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绣花功夫”推动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通过竞标,我们这22个大户被选了出来,22个家庭农场也随即成立。”陈允乐说。
“想不到万亩粮食基地真就建成了。”李勇华乐不可支,“集约连片后,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整平了,水渠和小路复垦了,我家的地竟多出半亩!”
土地整合还能给村集体带来“溢出效益”。经过测算,万亩粮食基地土地连片成方后的溢出率约为7%,溢出带来的村集体收入,再投入耕作中,能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前不久,陈允乐购买了一台市场价格为12万元的播种机,政府补贴高达3万多元。谈起未来,陈允乐信心十足:“以后农场还要购入更多机器,提高机械化程度,咱也向着智慧化农场靠近。”
除了科学耕作理念外,如今,农户心里更增添了生态保护理念。在政府的组织和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农药使用、种植挺水植物、规划生物栖息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正成为耕作和生活的新常态。
“土地整合只是第一步。”新庄镇人大主席王先巍介绍,“主要灌水渠道,村里的沥青路、水泥路都是新铺就的。你看那边,正在建设的就是粮食产业园,今年年底建成后,粮食基地的生产、仓储、物流、管理将在这,一站式完成。”
抬头再望,无人机还在飞行,陈允乐蹲下身来,轻抚麦苗,憧憬说:“我们新庄耕地普遍是稻麦轮作,待到夏日小麦收割,沟渠送水,栽下禾苗,万亩连片水田,又是另一番美丽景象。”
“‘嘚嘚’‘喔喔’……”一头头在山里穿梭的小毛驴像跳动的音符,或驮运粪肥或拉银犁翻起肥沃的黄土,乡亲们正忙着春耕备播,在梯田里播撒丰收的希望。
这里是太行山深处。一座座山岭上,一层层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这就是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中国第二个长城”“了不起的人间奇迹”的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去年我家梯田里种的是‘金皇后’玉米,今年打算种‘红苗老来白’谷子,不重茬才能实现高产。”在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南的梯田里,42岁的农民王未如一边挥钁头干活,一边跟记者聊着今年种田的打算。
“你不知道吧,我们村里有个‘种子银行’,有上百个品种呢。”王未如颇感自豪,“岭头山药,村边麻;洼地高粱,岗上花(棉花)。乡亲们家的梯田适宜种什么都可以到‘种子银行’借种子,有了这个‘种子银行’做后盾,我们的老品种就不会断档了,旱涝都能保丰收。”
在这么个小山村里还有“种子银行”?带着疑惑,记者跟随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去一探究竟。
沿着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记者来到位于村中心的王金庄“种子银行”陈列室。一排排陈列架上摆放有装着五颜六色种子的硕大玻璃瓶,种子的标签、品种、编码等一目了然。
贺献林介绍,随着现代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传统农家品种之所以能在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下来,在于其更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无论是干旱少雨还是降雨丰沛,都能有个好收成。正是有物种多样性优势,当地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智慧,不但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观,而且还创造出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保存了大量重要农业物种资源,实现了“地种百样不靠天”。
“这个是8个叶的‘老紫玉米’,生长在南崖圪台的;这个是7个叶的‘金皇后’,是王金庄五街李书榜在北坡种的;这个是‘二马牙玉米’……”涉县旱作梯田保护协会会长、最早参与种子收集的村民曹肥定是“种子银行”的“行长”,他指着种子向记者一一介绍。
“‘种子银行’不仅向群众提供种子,而且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拓宽梯田农产品销售渠道,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过去撂荒的2000多亩梯田重新种上庄稼,真正让梯田绿起来了。”贺献林说。
靠着绿色生态的优势,当地的电商王虎林等已将梯田小米、玉米糁、花椒等打造成“网红产品”,卖到了全国。“我们的梯田小米米黏油多、清香可口,年销量从几千斤上升到十多万斤,一直在增长。我发现消费者都是冲着梯田原生态的老品种来的,即便我们的小米卖10元一斤,大伙儿也都乐意买。”王虎林说。
“今年,我家的梯田全种谷子了,我也准备发笔小米财。”从“种子银行”借到谷种出来,王未如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春耕时节,像王未如一样来借老种子的村民络绎不绝……
2月,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村,正是3000亩油菜抽薹的关键时节。村民杨华扛着锄头来到地里,排出多余的积水。
“干的是父辈的老本行,种田!”他笑盈盈地对记者说。3年前,在广东做生意的杨华回村创业,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成立了鑫威合作社,经营水稻制种、荷花套养小龙虾、稻田养虾。
杨华还记得,晚稻收后的一天,平和村原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吴章勇找到他:“老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不能白白荒了。你这1000多亩土地,有没有考虑种油菜?不仅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还能保护耕地呢。”
看到杨华有些疑惑,吴章勇说:“我是说不明白,你放心,过两天,我带专家来给你讲讲。”
为什么油菜可以保护耕地?刘忠松专门来到田边对大伙儿说:“1亩油菜能肥3亩水田!油菜是很好的前茬作物,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机酸,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促进土壤中难溶解的磷有效化,有利于水稻生长。油菜,尤其是芥菜型油菜具有植物修复功能,能富集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油稻复种能减少作物病虫害发生。”
刘教授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这里离高速路口近,盆状地势,连片种植油菜花很不错,既可观赏发展乡村旅游,也可榨油。”
再次来到平和村,刘忠松教授还亲手带来了20多斤油菜种子。这是湖南农业大学油菜科研团队培育的科技油菜新品种——四色油菜。
县里请来油菜直播机,免费为大家播种。半天的工夫,杨华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就全部种上了油菜。
“他种,我们也跟着种。”村民杨杰对记者说,“我们种的这四色油菜是早熟品种,不仅不耽误水稻生产,还能增强土地肥力呢!”
“这几年,全村的冬闲田都种上了油菜。每亩油菜纯利润300元,仅此一项,我家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万元。而且这地也越种越肥沃了。”地里的积水排得差不多了,杨华站在田埂上望向远处,“你看,这景色多美啊!”
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油菜郁郁葱葱,菜薹拔节而起。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好似按捺不住,在早春的雨里纷纷绽放。
“嘀、嘀……”闫红岩跨上电动自行车,一拧电门,穿过早晨薄薄的雾气出发了。他要围着北赵家村全村的田地“巡逻”一圈。
看着绿油油的麦苗,闫红岩打心眼里高兴,眼睛却不敢溜号。因为他不仅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北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还是一名“村级田长”。
“到田间地头‘打转’,是‘田长’每周必不可少的任务。”闫红岩说,“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查看村内地块种植情况,发现、劝阻那些乱占、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闫红岩说:“可不行。你挖一片、俺挖一片,这地头还咋种?再说这也违法,咱村的村规民约是咋定的?可是不能瞎搞!”
“不光有从地里取土的,还有种树的。”闫红岩告诉记者,有村民觉得种粮不值钱,在基本农田种上树,就出去打工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给户主打电话,要他把地恢复原样。永久基本农田不能种树,得种植粮食作物,这个红线可不能碰。”
一个多小时工夫,闫红岩围着村里田地转完一圈,把电动车在村委会院里支好,回到办公室开始填写巡查记录。
“当这个‘田长’是前年底的事了。”闫红岩说。2020年11月,无棣县在全省率先落实“田长制”工作,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以解决困扰全县的土地资源管理难题。
在村委会公示栏上,写有三级田长姓名、电话、职责的标识牌格外显眼。“你看上面还有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呢,可是不能大意。”闫红岩满脸严肃:“咱当了‘田长’,就要担起这个责任。”
如今,闫红岩还有了“新帮手”。“去年,县财政投资,在重点耕地集中区搞了几十个‘天眼’,都是高清摄像头,360度无死角。发现情况,会把信息及时推送给我们。”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龙凤村,杨柳冒出新枝,枝头小鸟吹响早春号角。一片新绿环绕的荒地上,5台旋耕机“轰”地点燃引擎,正式拉开春耕大幕。
“别小看这些撂荒田,到了秋天,都会长满金灿灿的稻谷。”“土地拾荒者”袁伯娟指着旋耕机刚刚开过的地方,荒草被深埋至1.2米以下,翻出的新土散发出扑鼻的芬芳。
什么是“土地拾荒者”?就是那些能把撂荒田变成良田的能人。48岁的袁伯娟,生在、长在、创业在农村,干这行已经小有名气。
袁伯娟和丈夫李香于在当地经营一家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他们购置了一批旋耕机,专为大型农业基地业主和家庭农场提供耕地服务。
“我就看不得大好农田撂荒长草。”2016年,袁伯娟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发现,有大量群众外出务工,超40%土地撂荒,便和农民商量能否开垦出来种粮食。有村民质疑:“这田地都撂荒十多年了,现在翻出来再种,能有啥收成?”更多村民觉得合算:“只要你愿意帮我们把荒地开出来,我们今年就免费给你耕种。”
袁伯娟相信,有现代农业技术,荒田变良田并非难事。有旋耕机深耕,荒草深埋土里就是肥料。春去秋来,当金黄色的庄稼铺满田野时,村民竖起了大拇指。除去开荒、种子、肥料、管理、收割等各环节成本,每亩稻谷还有大约100元的利润。
袁伯娟“拾荒”模式引起了白市镇党委政府的注意,研究后,他们决定:请来袁伯娟,在全镇开荒种田。
今年腊月二十五,务工群众大都已经返乡。白市镇龙凤村举行村民大会,只讨论一个主题:村里的荒田荒地到底要不要拿给袁伯娟种?
会还没开,村民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我们的土地,凭啥免费拿给她种?”“大型旋耕机开进来,破坏了我们田地原有边界,以后哪还分得清哪块田是谁家的田!”“给她种也可以,总比一直荒着强。”……
“乡亲们,静一静!”镇党委书记苏明华扯开喉咙,“袁伯娟来开荒种地,有较高的成本,前两年不支付土地流转金,但从第三年开始,大家可以按市场价收取土地流转金,也可收回土地自己耕种,但不能再撂荒了。”
听完这番话,大家又讨论起来。“这种模式还是可以,她开荒后种了两年,荒田成熟田了,我们收回来种也划算。”“开荒种田,前两年收成好不到哪里去,不给土地流转金,也可以理解。”……
最终,当天到会的32户村民,有28户决定将荒田荒地交给袁伯娟耕种。目前,全镇已有200多户农民自愿签约,将共计2000多亩撂荒田交给袁伯娟复垦。
在袁伯娟的带动下,白市镇有不少群众也加入“拾荒”行列。洗马村的周启摸开荒30余亩、石盘村的徐永定开荒40余亩……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望:不要让田地再荒下去。
离“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节尚有一段时间,广安大地早已一片繁忙。龙凤村的那片荒地上,旋耕机隆隆开过,翻起了一片片新的希望。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友谊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国军爽快答应:“没问题,你们看中哪块地,我们负责协调,全力配合。”
“这些年,对于黑土地保护,大伙意识都上来了,土地和牲口一样,只让干活,不给吃草不让休息,指定不行。但我们做的都是一疙瘩一块,零零散散的,特别需要专家给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张国军对记者说。
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牵头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刘焕军是黑龙江省三江示范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
“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近1亿亩,不同地域的温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黑土地保护必须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在刘焕军看来,黑土地是一个比人体还要复杂的系统,到北大荒集团各农场示范点做调研时,他都会借助图文课件给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展示,反复传递一个理念:“当前,对于黑土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就农谈农,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放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大系统,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上来通盘考虑。”
这次刘焕军带领的是一支“混搭”的团队,29家参与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涉及农业机械、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气象、软件开发等多学科。
自从2021年接手项目后,刘焕军带领团队在三江平原各农场进行了全面摸底,问题一一显现:“水资源消耗大、土壤耕性下降,智能化水平低。”
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指挥部的一间办公室内,摆放着团队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壤类型的样土。
“像这种白浆土,三江平原有2100多万亩,黑土层非常薄,土质硬、板、瘦,白浆层不透水,造成农田‘旱时硬邦邦、涝时水汪汪’,产量低且不稳定。”团队成员王轶昂拿起其中一个样本介绍,“目前按照传统黑土地保护方式,在深翻地时,容易将白浆层翻上来,在地表结成非常大的硬块,播种后出苗困难。此次科研攻关的一项重点就是改良白浆土的质量,不仅能有效保护耕地还将大大提高粮食产能。”
“春耕后,我们要在不同地块做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据此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到底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然后再分析病因,通过多学科会诊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刘焕军形象比喻。
“虽然项目时限是5年,但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扎根这片土地持续攻关。”刘焕军说,他生在黑龙江的农村,是家乡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是时候做点事,回馈黑土地的馈赠了。
披上外套,刘瑞才出了门。60多岁的老刘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田间地头转一圈。
“目前不用浇水,墒情非常好。再过几日,就该翻土准备春播啦!”老刘用手搓了一抔黄土高兴地说。
“荒宅变良田,农民心里甜。”河南郸城县张完乡王小庙村支部书记刘运荣接过话茬,在过去,这里是闲置破败的房屋和一些废弃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俗话说,“宁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着,大伙儿都心疼。“咱庄稼人最见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庄稼。这两年一看见满是杂草的撂荒地,心里那个疼啊。”
要动老宅,谁都捏一把汗。为啥?村民对老宅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会轻易退出。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乡村干部往刘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两个字:“不拆。”
“说是老宅,其实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墙角有缝,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刘运荣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刘运荣介绍,曾经有380多人的王小庙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内仅有8户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着20世纪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遇到阴雨天还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在党支部带动下,村民们陆续搬出。清理了瓦砾,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专家研制的有机肥增强了肥力。
村里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头瓦块不仅没有被扔掉,还被废物利用,铺成林间小路,建成了小游园,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树、大树也都被保留了下来。“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乡亲们赞不绝口。
“前两天村里召开群众会,乡里说要在我们村继续发展特色种植,要流转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转后,咱们农民不仅腰包更鼓了,而且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打工挣钱,真好。”刘瑞才说。